回到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本站专区
名誉顾问
总编辑
副总编
本站理事
技能认证
代表大会
  点击排行
如何催动桃花 74873次
告知公墓之中点穴技巧 65221次
弘扬易学必须与时俱进 62096次
办公室办公桌正确摆放 57870次
希望中医中药不变味 49084次
论如何堪舆现代住房 44327次
论风水与科学 41379次
高举“文化强国”伟大旗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9167次
罗盘运用技巧 22375次
你的磁场锁定了你的命运! 4838次
  道学论文
跪坐与跪拜:中国人的合礼礼容
【字体: 】 发布时间:2022-04-16 来源:本站 共有2129人阅览该信息 【关闭

跪,在中国古代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因为在椅子出现之前,中国人最常用的坐具就是席,我们今天仍然常用的“席地而坐”,就是说古人是在地上铺上一张席,然后跪坐在上头的。

这本是中国人最日常的起居方式,后世椅子出现后,中国人才渐渐坐到椅子上。但跪拜之礼却依然保留着,直到今日民间祭拜天神地祇祖宗尊长,还是以跪拜来表达自己的敬意。它本是中国人致敬的最高方式,是合礼的行为。只是因为近百年中国人抛弃传统,学西洋礼仪,才逐渐忘本,乃至视流传几千年的常行之礼为“奴性”之体现,也着实令人啼笑皆非。

说起“跪”,流传非常久远。古人最常见的坐姿就是跪着坐,这种“跪坐”,比日本人的跪坐更古,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我们的老祖宗就是这样跪坐的。

这尊商朝玉人俑展现的就是3000多年前中国人的标准坐姿:上身挺直,两膝着地,两手扶膝,臀部落在脚后跟上,两脚脚尖抵地(这点与日本人脚面着地的坐法不同)。

这种坐姿一直流传到汉代,在汉代贾谊所著的《容经》里面,把它称作“经坐”。“经”就是“常”,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行的一种坐姿。

《容经》里面,还讲到了其他几种坐姿:


一、在经坐基础上,“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

也即上身微微前倾约15°角,俯视尊者膝盖,这叫“共坐”。“共”就是“恭”,是在侍坐尊长的时候一种恭敬的坐姿,微微附身看着长者的膝盖,万一尊长膝盖移动,想要有所行动,自己好赶紧起身为尊长服务。


二、同样,以经坐之姿,而“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

这是相较“共坐”更为恭谨庄敬的一种坐姿。身体前倾角度更大,大约45°角,在这种情况下,头仰起来视线不超越身前八尺到一丈六的范围,这叫肃坐。


三、“废首低肘曰卑坐”。

耷拉着脑袋,两臂不再抱拱,而是手肘低垂,无精打采,这已然是一种失礼的坐姿,叫做“卑坐”。

严格说来,这种“跪着坐”的方式古人通称为“坐”,与“跪”还不一样。仔细分析,“跪”是经由站立到安坐的一个动态过程,而“坐”则是一种休止的状态。

网上不少介绍古人跪拜方式的文章,却都常常搞错。甚至还把鸿门宴上,项羽“按剑而跽”的“跽”称为“跽坐”,实则并不严谨。“坐”本是臀部落在脚后跟上,而“跽”则是臀部离开脚后跟,膝盖以上的身体都挺直,是项羽在感到威胁的情况下,作出的一种准备防御并发起攻击的姿势,并不属于正常坐容。

更荒谬的是,很多人把“箕踞”也当成古代的一种合礼坐姿,大讲特讲。实则箕踞是非常失礼的行为,汉高祖刘邦流氓出身,他就经常摆出无赖的“箕踞”,对人表示侮辱。《礼记·曲礼》上说:“坐勿箕”,就是告诫人们在坐的时候不要箕踞,以免失礼于人,而我们常用来批评“坐没坐相”的一个词“狐踞狗蹲”——像狐狸和狗这等畜生一样蹲着坐,正是指的这种“箕踞”。小时候常听长辈教训,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坐立之间,仪容虽小,关系却甚大。因为很有可能,你一个小小的不注意,失礼于人,就会让人觉得讨厌,或受到冒犯。

至于“跪拜”,则是在跪坐的基础上行礼。周礼的跪拜有“稽首”、“顿首”、“空首”等好几种。其中最大最隆重的礼要属“稽首”,“稽首”之礼是臣下拜君上时所行,就是在跪坐的基础上,俯身磕头至地,并停留些许时间。在周代,诸侯国国君只对周天子才行稽首礼,卿、大夫、士则只对自己所服务的天子或国君行稽首礼。后世礼崩乐坏,随着时代变迁,以及蛮夷入侵等因素,周代集大成的华夏礼仪逐渐变易,遂衍生出五拜三叩、三拜九叩等等大礼。但总而言之,跪拜却都是对天神、地祇、君上、父母、师长等致敬的最常见方式而已。

更令今人匪夷所思的是,古代臣下若对君上行大礼——再拜稽首,即便尊贵如天子、国君,也一定要回礼——答臣下壹拜。因为礼是对等的,最讲究自卑而尊人,你对别人尊敬,别人才会尊敬你;你若处处冒犯别人,别人也只会以无礼来回敬。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历史上,如孔子般的大圣贤,如文天祥等大忠臣也都要行跪拜之礼,可也未见他们的人格因此就奴性矮化。反之,因为心存傲慢,言谈举止之间失礼于人,而导致丧命亡国的却大有人在。以史鉴今,我们今天仍不可不深思之。

 
· 上一篇: 每一个起心动念都会在相貌上留下痕迹
·下一篇: 千万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
 
联系我们 | 联盟网站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周易论坛
  版权所有:中华道家文化网 公益性传统文化平台
技术支持: 明达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