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本站专区
名誉顾问
总编辑
副总编
本站理事
技能认证
代表大会
  点击排行
如何催动桃花 74873次
告知公墓之中点穴技巧 65221次
弘扬易学必须与时俱进 62096次
办公室办公桌正确摆放 57870次
希望中医中药不变味 49084次
论如何堪舆现代住房 44327次
论风水与科学 41378次
高举“文化强国”伟大旗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9167次
罗盘运用技巧 22375次
你的磁场锁定了你的命运! 4838次
  道学论文
希望中医中药不变味
【字体: 】 发布时间:2022-04-19 来源:本站 共有49084人阅览该信息 【关闭
 

制止渗假、兑假行为,

保持中医中药原汁原味

    一、中药发展概况
    中药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是祖国医学理、法、方、药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学是研究各种中药的来源、炮制、性能和应用等基本知识的专门学科。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宝贵遗产。几千年来,它对我国人民的健康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药的发现,应用和发展,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就发现了一些具有某种治疗作用的物质,并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加以应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于药物知识的积累也越来越丰富。
    上古时代,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大都依靠口耳相传来传播药物知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药物运用的经验,才逐渐由口耳相传到文字记载,通过整理总结,汇集成书。有关药物的著作也就从此开始。就毛泽东主席在1969年发出“626”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下,我国卫生部整理了现存文献而论,早在西周时期的作品——《诗经》中对某些药物的采集、性状、产地等就有了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记载的植物药和动物药就有126种,而且明确的指出了药物的产地,效用和治疗性能,是我国最早记载药物功用的书籍。汉代,在总结前人积累的药物知识的基础上,编著了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专书——《神农本草经》。全书载药365种,对这些药物的性味、功效、制剂、用法、配伍,禁忌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从而奠定了我国药物学的基础。后世医学又在它的基础上,不断地加以补充和发展,使药物品种和知识等内容逐渐地丰富起来。
    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医药学也有了显著的进步。由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繁荣,药物品种也日益增多,进一步总结药物的新成就,已成为客观的需要。唐朝政府在这形势的推动下,组织苏敬等23人在整理前代本草学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新药,编写成《新修本草》,于公元659年颁行。此书收载药品844种,并附有描述生药形态的图样说明。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学价值。同时,由于与海外各国的交往和贸易日趋频繁,其中增加的新药,有不少来自国外,如郁金、龙脑等。书成后不久,在公元731年传至日本,列为医学生必修课程之一。
     宋代初期,由于经济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医药学也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至公元1057年为止,在《新修本草》的基础上进行了三次修订与补充,共收载药物达1082种,定名为《嘉祜补注本草》。后又编绘了新药图,名为《经图本草》。
    宋代有名的药学著作,陈上述外,还有唐慎微编写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全书收载药物达1746种,附录的方剂也比较多,其中很多是收集民间经验方,凡历代文献中有关药物的资料都进行了采纳,不但在药物学上得到了又一次整理和充实,并使古代方药的重要资料得到了保存。到公元1116年,又经校订,改名为《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此书很受后世医药界的重视。
    明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提高,中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空前大发展的局面,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人民数千年来用药的经验和知识,编写了《本草纲目》。他以《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为蓝本,多次到产药地区进行调查研究,虚心向群众学习,搜集大量药物资料,参考了多种有关书籍,经过了27年的精心努力,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药学巨著。对于我国的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全书52卷,按属性分为16部,60类,载药1892种,对多种药物的产地、形态、采集、性味、主治及药理等,都有较全面而详尽的论述。李时珍在书中,还把方药、疾病、治疗等有机地联系起来,以病带药,以药带方,这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全书有附方11000余首,并绘图1100多幅。《本草纲目》的又一成就,是通过药物考证,对历代本草中的错误、混杂的地方,进行了纠正,对一些落后、迷信的邪说和谬论,进行了批判。该书不仅对我国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在植物学、动物学方面,对世界科学也有很大贡献。书成出版后,不仅很快风行全国,并在十七世纪初期流传到日本,后又传入欧洲,受到世界医药学家的普遍重视。
    公元1756年,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的基础上,又对流散在民间中草药进行了广泛的收集和整理,编成《本草纲目拾遗》,载药716种,连同《本草纲目》共收集药物达2608种,使我国药学内容具有了相当的规模。
    除上述介绍的多种有代表性的大型著作外,还有许多简明扼要属于重点论述的专门著作。就从民国末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时来说,比较著名的有清代张璐的《本草逢原》、汪昂的《本草备要》、吴仪路的《本草从新》等,均以临床实用为主。不论哪本药学书籍,都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医药方面的伟大创造和高度成就。
    古代中药文献,虽然在某些方面由于受着历史条件和自然科学的限制,难免还存在一些缺陷,但是,这些宝贵的中药文献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它不仅为中华民族的保健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影响。
    自鸦片战争以后的近百年间,祖国医药学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以及反动统治阶级的歧视和排斥,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特别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竞然狂妄地通过“取消中医”的决定,致使中医中药受到更为严重的摧残而近于消灭的境地。
    解放后,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祖国医药学受到重视,得到蓬勃的发展。全国创办了许多中医学院校,培养了大批新生力量;设立了许多中医学研究机构,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的有效成份和药理作用,取得了不少成就;在城乡开设中医院,以中医中药防治疾病,对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起了巨大作用;在扩大药源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大规模的调查药源,变野生为家种,植物药和野生动物的引种驯化,某些药物的人工合成等等,为药物来源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二、现今的中医药存在的问题
    1、中医中药来之不易,而现今中医存在的主要毛病,中医成了中不中西不西。其表现:一是从中医用语变成了西医用语;二是传统的脉学不精,也不用,去靠现代医疗器械;三是中医“四诊”即望、闻、问、切,大部分中医靠问为主;四是医生拨脉叫“审脉”,审“寸口”脉像,左为心、肝、肾,配小、胆、膀;右为肺、脾、命,配大、胃、焦。在脉理与五脏六腑表里关系的审脉,最快左右两手寸口诊脉也需8到10分钟,而现今中医诊脉多则只用一分钟,甚至有的中医诊脉快到十几秒钟;五是中医根据“四诊”搜集的病症,开展治则与治法,在理、法、方、药的运用上是上前也开吊瓶;六是辩病模糊,不知到底是中药还是西药在病体内引起何作用与变化。一名中药或一个汤让患者服下去,不明它走哪一脏哪一腑哪一经;七是中医上班是靠的给单位创效益,自己拿工资或提成和挂号费,用很简单一句话说,上班是消差,时时保全自己,根本不下功夫去研究患者病根,有效的找出治疗方案,不行了转科,对病人是用钱靠下催款单,用医保赚钱,再不行了,这个科转那个科,最后是靠下“病危通知书”;八是中医失教,重点失去了“医德”。故,“医者善也”,“积福积德医者”,到至今在民间还流传这样一些话:“某某医生,你积了福,积了德,把我某人病治好了”而叩首拜谢。你说医生只要好好精心治好一个病人,真是叫功德无量,莫齿难忘。
    中医这些毛病重点在于院领导,我本人是中医,在单位上了几十年班,深有体会。一个专家一日只能诊3-5个患者为佳,而是排着队,让医生脚忙手乱,心绪不专,思维不精。院领导只注重他单位经济效益。比如说,我在单位有好几次受领导不点名的批评。比喻说,一个患者是外感引起了肺热(肺炎),患诉说:他家没有钱,为了治病把过年的猪卖了,只有600多元钱,我想明知是肺热,不开医疗器械检查,节省点钱,否则把钱花用到检查上,他的钱不能治病就完了。结果晚上开会,院领导在会仪上训斥的说:“有个别医生,你不要认为你医术行,不开器械检查,要是病情出了问题你负责!再说了,我那些医疗器械放到那里不用,喝西北风的。”我本是反聘人员,也叫打工的,自从那天起,我发誓今生不到单位上班了。现在医疗单位,最无德的是医院部分领导。我临走时我向院长说:“人一辈子什么都可以失去,万万作人作医不能失德”。结果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市人民医院余院长因多方面违法被公安机关请去入牢受教去了。
    2、现在中药存在的问题
故,“自古神农赏百草,百草才能医百病”,“药乃百草根苗”,药是“中医之武器”;中药在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中药栽培不当,不按照药物生长区域去发展,什么药应生长在什么方位、气候,环境下生长出来的中药属性就变了,这些药物实在举不胜举,在此从略,请参照《常用中草药栽培》一书中所注,植物及其环境关系,此书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于一九七0年10月于北京出版。在那时期,毛泽东主席号召“一张针一把草”的指示,怕中药栽培不去增古而发出的《常用中草药栽培》一书;二是,中药的栽培施肥不当。例如,地黄一药,它的名字生用叫生地,制熟叫熟地,功能是,故“生地黄凉血脉甚为之妙”,“熟地黄补虚损大有奇功”,“烧炭止血灵也”。现在通常叫生地、熟地。这二药来自一体,它的栽培不能用化肥、农药,只能用柴草土混烧的土肥作底肥,否则改变药性。在彩收时万不能用水洗,只能用日晒或直接放入炕上慢慢烘干,在翻动的过程中泥沙自净,由从土地中采挖回的红色,慢慢成了黑色,这时泥土沙尘自动退净,若有未退尽的微量尘土,是药本身带的大自然的气息,其能帮助药物的功效能力;三是,制药不合理,如生地、玄参等药切片时必用竹刀,万不能用金属性的刀具切片。现在是用机器的钢刀刮切,在这一点就改变了药性。看起来叫生地,可是它在生长和炮制环节里把它弄的不是它自己了。
    3、重在中药材公司把中药弄变性了
中药材公司人员,大部分未受到药剂学的培训,根本不是药剂师,药物在这里存在的问题非常大,笔者近些年走了全国很多大中小城市,有意的去看了不少中药材公司,他们根本对药物的增古炮制叫一知半解,他们对于中药作假算是行家。例如,他们能把土豆(洋芋)切成片,用黑豆一起稍煮,再烘干,装成袋标为生地卖送到各医院门诊。甚至把土豆扮成天麻买;象这样作假药和鬼方法举不胜举。中药材公司在药物装袋前,在烘干了的药物的基础上又加水买送,有些药物只要需加工炮制而装袋的药物大都在半月之内就会因水份过多而霉,这些药进了医院或门诊药房后,就要急时把袋打开,让水分升华。由此而产生医师开方的剂量产生重量不足(或价贵的药少克,价少的药多克的问题)。
    可想而知,中药在栽培、加工、炮制等各个环节的问题存在,具体到吃中药的口中它还是叫中药吗?它还有疗效吗?对传统的中医中药还让人民相信吗?中医中药里还存在了很多问题,笔者只是说小的不说大的,说明鲜的未说暗藏的。如,有些纯中药之剂,它纯吗?有些中药制的吊瓶,中药的含量准吗?就拿丹参注射液说,丹参又名叫血参,它的功能活血祛淤,调经止痛的作用,它在栽培和防病虫害用的化肥、农药合适吗?在制成针剂合理吗?例如:高血压这个病,中医叫“血淤症”,什么叫血压呢?用简单一句话说:血液通过血管壁而产生的压力叫血压。西医用丹参注射液说叫扩管。
    众所周知,人体机能,血管必是由心脏的动力所推动,去用吊瓶在血管用丹参不是让血管松缩力增大,你用药后血管收缩力会更增加吗?当你停了吊瓶,不但血管宽阔不了反而让血管收缩的更小,血压会更高,这叫治病吗?弄不好真叫致病。笔者认为,人们应去领悟我这样段话:“人体之血,化生于脾,归藏于肝,统管于心。其在心气泵力之鼓励下,运行不息,周流不止;在脾气之统摄下,循行于脉中而不外溢;在肝藏之调节下,供应给脏腑组织器官或贮存。”这里举例说:心犹如农田抽水机之马达,肝好似水库各闸门,脾如同涌向各处的管道,共同形成一水利灌溉网。由此,血在心、肝、脾三脏共同作用协调下,不但化生充血,循脉周流全身以输布营养脏腑组织、四肢百骸。请打吊瓶的人您体会一下,你的机体通过输液后,是不是马上要去排尿,那尿的气味如何,那尿是经液体注入血管,经过各个脏腑的忙乱、受累,由肾脏分泌给膀胱的,而排除就向打扫室 内卫生一样,西医是用水管去冲,对家具、墙壁的损坏不管。
    上述之论,是为了让中医中药在科学的时代里要更科学地让中医中药增古,让传统的中医中药为人类更进一步而不走样的服务于人们,同时要让众人知道中医中药的作用与伟大,让自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知道食疗保健,各种粮食、蔬菜、肉类、水果等等都叫中药品种之类,同时也是每位中医的养身之秘密;中医为何比同龄人要受老的奥秘,就是他了解人体之血,是来自我们日所餐进的食饮而化生成血。《黄帝内经》论:“肾为先天之本、需食后天之援。先天促后天、后天滋先天。”的理论。简单的说,厨房是好药房。由于这样,让中华儿女起来共同呼吁我们的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好好管一下中医药的传统发展!让中医药流传后世不变味!

    三、国家只重视医疗改革,而不抓中医药管理
    中医药来自远古至今,称之为传统中医药,也叫是传统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积累的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来自不易,它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长河。
    1、目前我们的国家,只光去抓医改,放松和勿略中医的管理。
    比如说,政府叫人民参加医保,人民生病治疗、住医院,患者能享受到一定比例的报销,而减轻参保人员的经济支出,目前又在培养全科医生去到各个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又提倡全国医院,盖大楼或购医疗设备,都由国家支付等等优惠政策。看起来是好事,可是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有七弯他有八撬,”弄来弄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而真正到患者面前就一言难尽了。笔者认为,中央在抓医改的同时,要注重抓好国家饮食管理。如:粮食、蔬菜、食用油、大米、白面、富食品,从种植生产到加工各种各样的食品的基础上,都要环环扣紧管理和加强检验力度,狠狠打击在种植中使用不当的肥料和农药,在生产加工环节中狠抓各类添加剂或有害物质的参杂,对那些不要良心的只图赚钱,只图好看的加工食品的人和单位纳入国家法令去制裁他。如当前出现的地沟油、转因子等问道;你画个老虎,它成不了百兽之王,又有何用。农民有句俗话叫“锄草不除根,来年又逢春”,国家出台千个万个政策和法律,而执法人员忙得东奔西走,可犯罪份子还日趋增加,为什么?叫缺德!比如说:我们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要有多好,就有多好,工、农、商、学、兵、男女老少,都享受党和国家政策的惠民之福,说白了,也是享了中央领导的福,但是还有人,人心不足;俗话说:“娇儿不孝、娇狗上灶”的道理。“五经四书”传了几千年为什么还有效呢?这说明对于国民应加强道德教育,让人们从思想上自己来修养提高人民道德素质。必要的时候,对那些屡屡再犯,举起专政的刀把子,你看他怕不怕,害人害己杀了也是罪有应得。
    说话要本,我这个本是来自天天看看国家新闻而来的本,加之,笔者本人是中医,而祖上也是世代中医,自己已年过花甲,想写点论述传给众生,了我公民心愿。
    2、论说人生的健康。
    人不能光靠吃药打针来治病,人的健康长寿,应该注重饮食、锻炼、心态等来维护自己的健康。我们人体的血液,全靠我们每个人每天吃进的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而产生的血液,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节、表里上下都是靠每个人每天吃进的食饮而化生的水谷精微所供养,经心火的赤化而成血液,从而维持生命活动。那么人每天应注意食一些粗茶淡饭,有关五行构造一个大自然,人应根据五行的木、金、水、火、土,配五色,即青、红、赤、白、黑,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治病的细节,我在上述有关论文已叙述,在此从略。
    把话说直接一点,人的病在当今社会,部分人部分病都是吃出来的,在医院致出来的,玩出来的;根本不是干活累出来的,也不是饿出来的,更不是缺油少盐托出来的,人是脊椎动物,在远古时代,人类和其它脊椎动物一样,病了把土地扒一扒,见到土的湿层后,让自己身体紧贴在地面睡下,不吃也不动,卧上一段时间或几天就好了,为什么好了呢?因身体吸取了天地之精华,增强了抗病能力,战胜了疾病而康复。人的进化自开始穿衣、有了火、吃盐起就变娇气了。
    3、在毛泽东主席60年代末,他发出“626”指示“一张针,一把草”,那时国家又花了什么额外的医药费,人民吃药只花5分钱挂号费,那时遵循了传统的治疗方法,就拿感冒来说,感冒分“风热”和“风寒”感冒,“风寒”感冒多发生在冬春二季,用生姜、葱白带根加红糖煎上几碗,乘热喝一碗发点汗,连喝几顿或几天就好了;“风热”感冒,发生在夏秋之季,一天喝上几支霍香正气水,连喝几天或服银翘解毒片之类的就好了。而现在人们一感冒就去打点滴,一个婴幼儿感冒到医院,弄不好就需花大几千元,那些吊瓶里大量用抗生素、地塞米松、病毒唑之类的西药,如果高烧不退,就用安乃进液,喷入鼻孔或用上柴胡针。
感冒是有天数的,只要多喝点中药类的热汤热茶,过几天就好了,点滴用多了,对人体的血管和五脏六腑及机体都有损伤作用。在原来中医对小儿推拿很有疗效,现在人们习惯去打针、注射、点滴,中医对小儿的推拿自然而然的退世了。《黄帝内经》对小儿推拿论:“小儿三步上下看,虎口、三关、初节气管胃、次节气关联、三节为之命、男左女右看,青经白色疳、紫热红伤寒、黑是心中恶、黄是困脾丹、淡红淡黄者、是谓无病看、面赤心中火、面白肺家寒;小儿三岁放平脉,一指三关定数序。”这些现代的中医就不用了。我祖上世代中医,我也年迈花甲,只不过想说说现在把传统的中医学里有些传统的东西,可能面临要失传而忧之。
四、国家应加强传统中医药的管理
    中医药从古到今,无论是那个朝代,任何国号,都受各个皇帝的发展和弘扬传承。中医中药在几千年的岁月里,为人民的身体健康,预防、保健受到人民的爱待,中医药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长河。
而今天的中国繁荣昌盛,国富民强,四海升平的中国,应该更进一步发展、弘扬、传承中医中药的文化,加强管理,增加资金投入,让中医中药不离开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去发展和弘扬,让中医药学不走样,不变味,世世代代的为人类服务,让中医药的传统光辉永住千秋。
    现在国家若想把中药剂量规范的与西医药一样;笔者认为不必要,中医用药各有各的绝招。比如说:“四物汤”在汤歌上是:“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那么,这四味药按君、臣、使、佐来配合量克,里面有很大的技巧,同时经医者在“四诊”搜集的病情中,如果你规定了克量,医师就会局限于此,不敢灵活使用了,针对患情就会出现误差。
    再则,同样的一个“四物汤”用两个医师给同一位患者诊治用药,必会产生两个疗效,为什么呢?因为每个医师对患情的思维有高低深浅之分,缓急之别,他同样的药品上而用的剂量各有差别,所以在治疗效果上必有差异。
    这个问题,好比一个厨师炒一个白菜,用同样的白菜,同样的调料,用两个厨师各烧一盘,它必是两个味道。例如说:有个西方外国游客,来到我国旅游吃中餐,她吃了我国中餐厨师烧的白菜,感到味道非常可口,她就向我国厨师要个配料的方子和各种调料的剂量,又要用火的时间等,这个厨师无奈之下,就按他自己炒菜配料和火功等方法,给这位外国游客写了一单子,待这位游客回国后照着这单上写的一样一样的称,一个时间一个火力的去做,而炒了一盘白菜,不但没有在中国吃的那样可口的味,而且根本不能入口吃,这就是我国传统的东西,有自己实践而独特的绝技。
    我国重点要把中药栽培管理好,特别是什么中药应在什么方位,什么土壤,什么环境下去栽培,那个药不适应它的地区,气候下发展生长的中药就不是那个味,更不是那个药的功能了,因为《黄帝内经》论中药有:“四气、五味”之理,“升、降、沉、浮之功”加之在生长过程中用了化肥,农药生长的中药就是变胎中药,你说:“中药是中医的武器”,这个武器还有用吗?加之部分中医中不中,西不西,这样在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弘扬、传承的中医药,还有传统的味吗?中医中药还能为人民健康服务吗?这个问题的存在,全在于我国政府和中央卫生主管部门,国家不能轻视这一点,只去抓经济效益,让那些产药地区、单位和药材公司失去了传统医药栽培、管理、炮制的增古技能,更主要的失去了道德的修养。如果从现在不及时把中医药引向正路,让中药以考古区域栽培,否则会背上千古骂名。


    五、中医中药的本能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一门学科。它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思想方法,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脏腑经络为理论基础,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而形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中,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有三个基础:一是实践基础(长期而又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二是科学技术基础(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和影响);三是哲学基础(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为其理论渊源。其中《黄帝内经》的问世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主要标志,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辩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代以前药物学成就,为后世药物学发展奠定了基础。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东恒(补土派)、朱丹溪(养阳派)等医学形成了四大医学流派,促进了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后世称之为“金元四大家。”明清时代,温病学理论日趋完善,出现了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发展了外感热病的辨证治疗。王清任发展了淤血致病理论,对中医学有一定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在整理研究历代医药学文献的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中医中药学理论,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目前中医,完全成了中不中,西不西。就拿中央电视台,夜晚播中医讲座那位老中不中,西不西的教授,他根本不是中医,这位教授,我看他是西医,或者是学习了西医专业,半路又去从事中医,他这位教授,我希望你不要再讲了,因为你讲了很多错误理论,每个问题你讲不明白了,你又讲起西医来了个场,我看听到你的多次讲座,我想,如果中医理论基础要是让你一直讲,就会把中医基础理论讲偏了,你若再讲就会误国误民,你只要是还想讲,您必需重温习《中医基础理论》!不然,您被人骂您还不知其所。
    2、作为一名中医师或中医教授及易医专家的称呼,笔者认为,一定要把《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弄懂,万不能让中医理论让后代人把它弄杂了。从古代到至今《中医理论基础》的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七个部分。作为中医师、专家、教授等这都是必修之课。只有这样,才能让弘扬传统的中医理论基础不走样,运用到人类防病治病上,才能达到弘扬传承的效果,给后世中医药学才能不走样的留下光辉的一页。
    3、中药的传统栽培、管理、炮制,更应该增古,否则中药从古走到了今天,会被现在这代人把它弄变性变味了。特别是,中药生长区域,化肥、农药的使用等方面,中药在医药公司的炮制,炮制不增古科学,渗杂兑假等方面;这些问题不按传统规矩,就会把中药杀死在现在的无知之中。
    笔者写这篇论述的主要目地是要求国家政府,主管中医药的部门,要从管理上、资金上加大对中医药的弘扬传承力度,为人类造福,让中医中药迎来更完美地传统的光辉明天!让传统的中医中药在今朝得到呵护!让中医中药更有效地为人民的身体健康、长寿、诊疗、保健、防治发挥有效的作用。让中医药永正不歪的流传后世千秋。

 
· 上一篇: 高举“文化强国”伟大旗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一篇: 论风水与科学
 
联系我们 | 联盟网站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周易论坛
  版权所有:中华道家文化网 公益性传统文化平台
技术支持: 明达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