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本站专区
名誉顾问
总编辑
副总编
本站理事
技能认证
代表大会
  点击排行
如何催动桃花 74872次
告知公墓之中点穴技巧 65220次
弘扬易学必须与时俱进 62095次
办公室办公桌正确摆放 57869次
希望中医中药不变味 49083次
论如何堪舆现代住房 44326次
论风水与科学 41378次
高举“文化强国”伟大旗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9166次
罗盘运用技巧 22374次
你的磁场锁定了你的命运! 4837次
  道学论文
老子的道德观与当代价值取向
【字体: 】 发布时间:2023-01-09 来源:本站 共有3829人阅览该信息 【关闭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成都市政府提出了要把成都市建设成为“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最好以“川流四海、融会东西、休养生息、谋划古今”作为成都市的城市精神,以文化产业为龙头,以“谋城”的形象打造成都品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都市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鹤鸣山又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诸葛亮作为运筹帷幄的大军事家、治蜀的大政治家,深得道家文化的精髓,值得我们很好的借鉴。诸葛亮有一句名言:“千古用兵在攻心”。开发文化产业,当从“心法”入手。研究老子的道德观则是重中之重。

         一、老子的道德观
        大家都知道,《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广义的说,整个《道德经》讲的都是老子的道德观。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也就是说“最大的、最根本的、最彻底的德性是完全与"道"吻合的”。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完全与客观规律同步才是真正的道德”。翻来覆去的讲这么多就是请大家品味“真正的道德”是怎么回事。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老子的道德观与现在社会所提倡的道德观是有微妙的差别的。这种差别简而言之:老子的道德观隐含的是一种智慧;现实的道德观隐含的是一种规范。

        单是以上简单论述还不足为据,让我们从《道德经》中任意抽出一句话来分析。“善行无辙迹”(二十七章),从现实的道德观来看这句话怎么也体会不出与道德有什么关系,不过妙就妙在“善行”二字,“善行”就是“德”。这里的“善行”指的是善于行动,故不等与“行善”,却又隐含着“行善”,这与其后讲的“善言”、“善数”、“善闭”、“善结”相一致。也就是说,真正有道德的人的所作所为一定是善于“合道”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圆满周到无懈可击。由此才引出以下的“善行”:“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种“善行”就自然而然的体现了“行善积德”。

        让我们再从另一面来论证老子的道德观。《道德经》三十八章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其中“仁、义、礼”都是通常公认的道德观,但比起真正意义上的“道”和“德”来已经差了一个层次。这句话还有更深一层含义:“礼”和“法”是失去仁义道德后的产物,具有很大的负作用,只有当人性失调之后才不得已而用之。就像不得已才打仗,不得已才吃药一样。真正的“道”是“道法自然”,“道”是自然的体现,这是科学意义上的“道”。真正的道德是符合“道”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道德。唯有这样的道德,人类社会才能健康发展。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人类研究自然的目的不是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是用自然提供的资源升华自己改造自己。宇宙是人类社会的母亲,哪有儿子去蹂躏母亲的呢?“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人类社会是宇宙演化的产物,与宇宙无穷无尽的能量相比,人类拥有的能量不过是沧海之一粟。人类唯有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最崇高的“德”是“合道”的“德”。唯有“合道”,人类才能进步;唯有遵循客观规律,人类才能有所“德”,“德者得也。”

        限于篇幅只举此三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道德经》中抽出任意一句来讨论。比如“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知其雄,守其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功遂身退,天之道”;“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柔弱胜刚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这些精辟思想中包含了运筹策略,包含了人生哲学,也包含了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精神境界。由此可见老子的道德观中蕴含了大彻大悟的智慧,可以概括为“德智不二”的道德观。老子的“道”体现了“非常非无常的佛法”;老子的“德”体现了“非善非不善的佛性”。“道法”“德性”此之谓也。

         二、当代社会问题的思想根源是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分离
        当前人类面临生态危机、战争恐怖、瘟疫流行的威胁,人们为身心健康、子女教育、婚姻家庭而焦虑,面对激烈的竞争,就业问题、名缰利锁、个人价值的实现都给我们带来诸多的困惑。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成为每个人的人生不容回避的大问题。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有诸多的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本文只探究它的思想根源。那么它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呢?

        让我们研究一个当代教育的例子,最近发生的人所共知的“马加爵事件”。马出生在社会底层,他的价值观就是自我实现,这是社会认同的。他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就是通过读大学出人头地,这也是社会所引导的。他的道德观的体现就是尊敬父母听老师的话,他的父母和中学老师都公认他是一个好孩子。可是大学的现实使他的拼搏受到同寝室其他同学的讥笑甚至干扰,影响了他的个人价值的实现。但现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对立又无法指导他化解内心的冲突,所以他的“无明”之火导致他做出了既不利人又不利己的杀人暴行。由此将镜头展开,我们的独生子女都面临着升学的竞争,这是他们实现个人价值的主流通道。为此家长都免去了孩子自己的义务,整个社会也在利益的趋势下为升学摇旗呐喊,因此现实的道德观显得是那么苍白无力。做家务劳动就要耽误学习时间;帮助别人就要舍弃自己;尊重父母就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道德观和价值观严重对立起来了!再看看整个社会,人人都在谋利,纯粹讲道德的人生存都很困难。因为道德和利益完全分离开来,讲道德的人就耻于讲利益。最近中央台有一则报道,讲一个活动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去做好事,学生去了一批又一批,地扫了一遍又一遍,每次嘻嘻哈哈十分钟就完事儿,苦了老头儿老太太整天都不得安宁。这一现象说明现实已经使道德观扭曲,空洞的道德说教只能成为因利欲熏心造成的社会疥疮的遮羞布。

        美伊战争揭示了基督教道德观与伊斯兰教道德观的冲突,背后隐藏着的却是对石油资源的利益争夺。当前由读经热引发的道德复苏正在填补政治思想道德留下的空白,脱离利益的道德观能在实用主义盛行的一代人的心目中生根吗?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道德健康的新概念,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样的道德观才能使我们真正受益呢?真正的道德观体现的是利益众生的“天之道”。《道德经》七十七章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所以道德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利益问题。它通过协调利益分配的合理性,维护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社会正在呼唤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道德观的回归!

         三、“德智不二”的道德观是根治社会问题的良方
        这种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道德观在老子的道德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推崇老子的道德观,并不仅仅因为老子是伟人,更重要的是这种道德观根源于宇宙的客观规律,没有被人为的因素所扭曲和污染。而且最值得信服的原因是“德智不二”的道德观可以化解许多社会矛盾。下面我以自己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切身体会,说明“德智不二”道德观的效用和可操作性。

        先举一个养生保健方面的例子。有一位老同志一生坎坷,晚年好不容易创下的事业又被别人挤掉,心中愤世嫉俗,干脆把自己关在家里,不久糖尿病发作,长期不能根治。后来到老年大学听我讲“思维养生法”,才明白“助人三原则”(请参阅 2003年第二期《养生》杂志上发表的《思维养生法》一文)是养生之道,离开此道去“助人为乐”是冒傻气,是想占便宜的人骗我们的;遵循此道去“助人为乐”才是真正的德,才真正有所得。这就是老子的道德观,“合道”方为“德”。于是他不再埋怨别人,只怪自己当初不开悟,开始以积极的开放式的与人为善的心态来养生。现在他已经摆脱了药物依赖,身体基本康复了。老子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的养生之道是要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这就是积德。如果关起门来谁也不利,那就成了死水,毫无生机可言。老子又说:“早服谓之重积德”,“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早服”就是“合道”,只有“合道积德”才能“长生久视”。老子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是教我们“为而不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而不是叫我们什么都不做。老子曰:“圣人不积,既以与人己愈多。”“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怀着这样的心态去养生,这就是“思维养生法”的核心。我用这样的养生观给很多朋友咨询,使他们消除了烦恼,生活充实,疾病不药而愈,精神面貌越来越好。

        再举一个教育子女的例子。有一位母亲为孩子倾注了全部心血,让孩子从小学习琴棋书画,请最好的家庭教师,读最好的学校。同时也没有忽略道德的培养,读唐诗背三字经,教孩子遵纪守法,是非分明。小学初中这孩子的成绩都名列前茅,还是班干部。可上高中之后,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还经常顶撞母亲。这位母亲很痛苦。参加我的“个性素质教育法”培训班后,她才意识到家庭教育不能搞“双轨制”,道德与价值分离已经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空洞的说教,孩子肯定不爱听。老子曰:“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亡”,“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对孩子既不能一味的关爱又不能一味的说教。“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于是她按照老子的道德观,教会孩子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孩子消除了心理压力排除了外界干扰,学习稳步上升,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孩子尝到了甜头,更加自觉的克服个性中的弱点,有了问题还会主动请她帮忙出主意。孩子的状态越来越好,高考前就提前被重点大学录取。

        最后举一个给企业咨询的例子。一位企业家向我抱怨,他把自己的场地无偿的提供给合作者,可这些合作者赚了钱自己就分光了。每次组织大型活动很多人都只想占便宜,可总是坐而论道的多,真正干实事的人少。但如果给这些人提出具体要求,一来拉不下面子,二来这些人都会跑光了。我给他分析办企业的人有三类:大部分是急功近利的,搞到一回算一回,成也快败也快;另一类就像这位老兄,太善良,难成气候;只有少数精明的企业家,善于给消费者和合作者提供恰当的“好处”,让这些人始终围绕着自己转,于是他的企业也就发展起来了。这类企业家就是善于应用老子的道德观,“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于是我帮他策划了一个方案:搞了一个免费的活动,摸清消费者的系列需求;在原有的经营项目上搞了一个配套服务方案;给相关商家协作做营销代理;把代理商品作为经营项目的补充;让消费者享受配套服务的同时接受经营项目;给接受了经营项目的消费者提供商品优惠价。按此方案运作后,这位企业家两头赚钱,协作商家因他的信用优价供货,接受了优惠商品的消费者又引来更多的消费者。几年来先后有六家企业聘请我担任咨询顾问,咨询中我发现,“善者果而已,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凡是有“漏”的商家经营都不稳定,大多中道而衰。惟有象“恩威”集团这类“以道莅天下”的企业,才能长盛不衰,“既以与人己逾有,既以为人己逾多”。

        此外老子的道德观在处理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经济发展、科学研究、政治军事、安邦治国、生态平衡、国际争端等方面都有指导作用。任何社会问题的根源都是人心的问题:在企业咨询中我发现,几乎每一个商人,首先想到的是我能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而不是能给别人提供什么。这种思维模式几乎蔓延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侵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理,包括一些“正义”的事也跳不出这个模式。比如父母爱孩子,常常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而不是根据孩子自身的需要和发展规律提供必要的条件;科学家发现了原子能,各国马上就争相制造原子弹;每个胸怀大志的人首先想到的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社会,实现自我。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一旦欲望膨胀就会恣意妄为。这样就偏离了老子的道德观:“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须知一丝不苟的按客观规律办事才是最高境界的德。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知其雄,守其雌”,潜心研究客观规律,是为了不违背客观规律而不是按人的意愿去征服自然。“道法自然”是让我们利用自然提供的资源,遵循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为人类造福”这个概念是一把双刃剑:既意味着人类通过改造自己升华自己,促使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又意味着人类贪图享乐挥霍自然资源。老子的道德观就是主张取前者不取后者:“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既知其子”,就是“为”,就是促使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复守其母”,就是“无为”,就是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决不可掠夺她;只有这样才能“没身不殆”,才是真正的有“德”。老子主张“无为”是教我们“合道”而不要违背客观规律,“无为”者“无违”也。可见“道”和“佛”是相通的,也是“非为非无为”的“不二法门”。

        综上所述,老子的“道德”中隐含着智慧;老子的“智慧”中体现了道德。老子的道德观确实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于己、于人、于企业、于社会、于国家、于人类都有好处,要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提升成都城市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服务。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

 
· 上一篇: “文化家长”取名记
·下一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石
 
联系我们 | 联盟网站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周易论坛
  版权所有:中华道家文化网 公益性传统文化平台
技术支持: 明达网络科技